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
网授培训费
¥4800报名学习绣墩名称的由来
坐墩属于高坐具椅凳类,历来多为木腔鼓造型,平顶微凸,弧腹中空,外壁上下边沿各饰一周鼓钉,故又称鼓墩。而这种圆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由于爱美的女子常常在座椅上装饰自己所绣的丝织物,在它上面覆盖一方丝绣织物,故又名绣墩。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清晰地展示了五代时期家具的使用状况,有直背靠背椅、条案、屏风、床、榻、墩等等。其中绣墩造型如鼓,外用锦缎一类织物覆盖,借以增其华丽。
古典的绣墩
绣墩的形制特点和分类
绣墩座面的形式多样,除圆形以外,有海棠、梅花、瓜棱、椭圆形,绣墩又有开光和不开光之分,开光是指墩腰上尚有较大通透的光洞。开光有五开光、六开光。绣墩圈雕花精致:海棠、竹节、藤蔓栩栩如生,极富艺术感染力。
绣墩在明清两代较前代有所发展,明代绣墩在形体上较清代稍大,但和宋元时期的绣墩相比又相对小些。进入清代,绣墩除在造型上较明代为瘦而显秀雅外,还从传统圆形造型上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和八角式等形式。
宋代高宗的《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第八段「孝治章」中所绘的案形表明这类家具可自由置于室内外。榻边六位仕女所坐圆形绣墩,可代表宋代此类坐墩的基本形式,也是五代、宋时一种普遍的坐具。而真正的垂足高坐是从宋代开始。到了宋、元时期还出现了紫花、褐花等花饰。
明清时期绣墩的发展
明清两代由于家具制造业空前繁荣。明代鼓墩以宣德朝最为精美(可惜未发现传世品)。由于商品经济发达,加上海运开放,国外硬质木材大量涌入,使工匠们有发挥的空间。这时鼓墩比较流行,木质的鼓墩重视木材自然的纹理和色泽美,结构科学,榫卯精绝。它既保留有藤墩的圆形开光和木鼓上钉鼓皮的帽钉,在坚固程度和美观实用等方面也超越了前代。所用金属配件讲究,雕刻、线脚处理得当,起到衬托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明代其他各种坐墩也造型优美,比例恰当,表现了浓厚的中国气派。最早的瓷墩虽见于隋代,称青釉小瓷墩。而嘉靖、万历两朝才是瓷墩制作的兴盛期,品种繁多,装饰各异,青花狮纹瓷墩为此期代表作。瓷墩呈鼓形,上下微内敛,中心凸出的弧度不大。墩高33厘米,腹围87厘米,面径23厘米,中央有一直径为0.8厘米的小圆孔,底径17.5厘米, 其墩面明显凸起,器中空,圈足无釉并向内呈滚圆状,并可见火石红及明显的刮削痕。胎体坚致厚重,透过釉面可见明显的接胎痕,器内外釉透明,白中闪青,腻润光亮。嘉靖、万历时期正是中国青花史上的一个大发展时期。这件青花狮纹瓷墩纹饰所用青料呈色较深,蓝中泛紫,娇艳鲜亮,幽静可爱,这正是明代回青料所具有的成色效果。明代绣墩在形体上较清代稍大,和宋元时期的绣墩相比又相对小些。明清时期的鼓墩除瓷制外,还有蒲草、竹藤编织而成的,有雕漆、彩漆的。其木质的制作更加丰富。木质墩的做法直接采用了木板攒鼓的手法,做成两端小、中间大的腰鼓形,两端各雕弦纹和象征固定鼓皮的乳钉。为了提携方便,有的还在腰间两侧设环;或在中间开出4个海棠式透孔,因此又取名为“花鼓墩”。
清早期继承和发展了明式坐具的成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盛世”,达官显贵刻意追求室内陈设。运用各种精湛的技艺,融合明代古典家具的造型,使清代古典家具形成了其独有风格。清代鼓墩的墩面除早期的绣墩仍然微微鼓出外,其他多为平面。造型瘦而秀雅。创作手段集雕、嵌、绘、漆等技艺,锼镂工艺更是巧夺天工。除此之外,还从圆形派生出海棠式、梅花式、六角式、八角式等多种形式。根据不同季节使用不同质地的坐墩。蒲墩保温性能好,越坐越暖,故多在冬季使用。而藤墩透气性能好,散热快,故多用于夏季,取其通风凉爽。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辅以不同的软垫和刺绣精美花纹的坐套。除去明代瓷绣墩象征皮鼓边缘的鼓钉和堆贴铺首的繁文缛节,以抽象镂空的钱纹装饰鼓墩,为清代流行装饰手法。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
鼓墩坐具由原来单一的木质圆凳,发展为陶、瓷、木、石、漆等多质地,圆面、八方、红釉、蓝釉、粉彩、青花、珐琅、三彩等多品种,龙纹、狮纹、莲花纹等多纹饰,镶嵌、雕刻、堆塑、开窗等多工艺的家具。
鼓墩发展至今,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传统的漆器鼓墩外,景德镇大量烧制陶瓷坐墩,有青花、粉彩、一色釉墩等。其用途不仅仅是作坐具,还用于装饰点缀,为现代生活传递着古代文化信息,成为时尚的工艺品。
家具设计课堂是国内做家具设计在线教育的线上培训机构,初入家具设计行业的准家具设计师建议在此技术提升。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您想找一份高薪设计类的研发工作,或许家具设计课堂能帮您实现您的初衷愿景。报名学习QQ:41528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