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象棋棋具收藏家张超英的北宋铜质全副象棋棋子和明代黄花梨折叠式棋盘、古象棋棋谱收藏家刘国斌的清代棋谱《渊深海阔》手稿日前亮相全国政协礼堂,引起收藏界关注。
记者在这几件藏品跟前观看、拍照时,不断有人对它们点评、估价。张超英的北宋铜质象棋子是全副的,32枚棋子均为圆形,厚度似古钱币,两面都有字。“将”子大于其它子,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这是封建等级观念“惟将(王)独尊”在象棋中的反映。这32枚棋子的名称均用宋徽宗赵佶亲笔瘦金体刻制的,非常优美。
中国象棋产生于唐代,定型于宋代,像这样的宋代铜质象棋在我国河南、江西、四川等地均有出土,但绝大多数保存在国有博物馆里,民间全副的宋代铜质象棋子并不多见。与铜质棋子配套的明代黄花梨折叠式棋盘正面为围棋,背面为象棋,棋路由银丝嵌入,可以对折,中间有活动板连接,板与板之间用门轴插入的做法连接,四周有围栏,材质为老黄花梨。它通体素光,木纹优美,是明代棋盘的精品,对清代以后棋盘的制式影响很大。
《渊深海阔》这部棋谱的作者是清代陈文乾,他广泛采集古代排局精华、民间佳构和江湖名局,历时17年,于1808年手工抄写完成了这部巨著。全书共16卷371局,数量为四大名谱——《心武残编》、《百局象棋谱》、《渊深海阔》和《竹香斋象戏谱》之首,而且此谱每页配有彩图,诗书画印俱全,可见作者有较高的美术和文学功底。但作者苦于家贫,无力刊印,只有这部手稿流传下来,被认为是象棋排局的顶峰之作,是许多棋手梦寐以求的藏品。(摘编自《劳动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