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风屏壁正视图
该屏风是首次发现、时代最早、形制最完整的大型实用屏风,时代约为西汉武帝前期(公元前122年左右),该屏风经复原后为一可折叠三围屏风,其中,正面屏风为三间,每间约为1米宽,两侧有翼屏以折叠铜构件与正屏相连,翼屏宽度也为1米,屏风整体形状为“Π”形,总宽为5米;高度约1.8米(不包括顶饰)。
正面屏顶两侧的转角处各立有一只鎏金铜朱雀,尾插长约1米的雉鸟尾羽6~8根,昂首向前,作展翅欲飞状。另有3件鎏金的双面铜兽高踞屏门和两翼屏顶部正中,兽首面目狰狞,毛发曲张,与朱雀共同组成一列威严壮观的屏风顶饰。屏面的横、竖木枋和屏壁、屏门上饰有大量的鎏金铜泡钉。屏风正背两面髹黑漆,边框髹红漆,黑漆上面施彩画(因年代已久,现只能隐约可见红白卷云纹)。
该屏风的正面屏门之下为束腰蹄状小柱足,两侧“之”字形拐弯处各加一个三蛇缠绕形托座,托座左上角与右上角分别用一组卷云带饰系住蛇身,外侧的一组呈卷扬状态,内侧的带端正好抵住内侧角,与中间一蛇上身共呈托角之势;下部两侧各以一蛇尾着地,中间绞缠的蛇体正中两面则各加一落地斜枨,从而使这组构件的着力点呈“◇”形分布,大大减轻了托座的压力。
正面屏风的下端各有有跪坐力士俑衔两头蛇像,力士像面部表情鲜明生动,作力托屏状;翼屏外侧下角有蟠龙座,蟠龙四足踏于由两蛇缠蛙组成之支座上,脊有圆环,应是张开翼屏时的拉手。
这件屏风的出土,说明了西汉前期的屏风结构已相当复杂,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颇为精到,屏风造型上也已远远脱离了初始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