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设计师培训班实战课程

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

当前位置:
第二届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总决赛豪华评委阵容

 

  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协办,以浙江省人民政府为支持单位的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将于2017年5月7日—5月8日在中国·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办“2017中国设计智造大奖颁奖盛典”。盛典包括四大系列活动:2017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总决赛、2017中国设计智造大奖佳作展开幕式、2017中国设计智造大奖设计智造大会、2017中国设计智造大奖颁奖典礼。

 

  其中备受瞩目的2017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总决赛将于5月7日举行。届时,7名专业评委和30位大众评审,将依据核心标准(民生、产业、未来)对22位获奖选手/团队进行为期一天的答辩评审,从中角逐出DIA三大奖——金智奖、优智奖、创智奖,并将于5月8日晚上的颁奖典礼上隆重公布。

 

Kari Korkman

 

 Kari Korkman

 

  Kari Korkman,芬兰赫尔辛基设计周的创始人和总监、 Luovi Productions Oy 有限公司总裁。自九十年代初以来,他一直参与大量的产品开发项目并策划了一些设计展览和活动,Kari在设计业务和激活城市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就获得了很多认可。

 

  此前,Kari Korkman带领他的团队积极参与几个国家设计节的国际合作,通过世界设计周联盟的方式在亚洲、欧洲、美洲和中东地区了解各个国家设计周的软实力。他们创造联合展览和活动的想法,唤醒了芬兰对设计感兴趣的人的好奇心。他们希望参与赫尔辛基开发“设计目的地”的想法近日终于得到了实现。

 

  最新消息,Kari Korkman刚刚被任命为世界设计周主席(WDW)——Global Network of Design Weeks and Festivals。2017-2020年,WDW的总部设在芬兰赫尔辛基。

 

 Kari Korkman

 

  世界设计周是全球设计周和节日的联盟,它包括了赫尔辛基设计周、荷兰设计周、墨西哥设计周、首尔设计周、旧金山设计周、东京设计周、多伦多设计周、北京国际设计周和巴塞罗那设计周。作为世界设计周联盟,他们团结了全球的设计社区,通过分享知识,资源和实践案例,促进产品和想法的交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个人设计活动的增长。

 

 

  接下来看下Kari Korkman的专业背景,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毕业于赫尔辛基经济学院,凭借个人兴趣和敏锐的艺术直觉,逐渐成长为一名设计师,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新产品。他关注和擅长的领域主要是在Concept Development(概念发展)、Graphic Design(平面设计)、Art Direction(艺术指导)和Marketing Communications(营销传播)等方面。

 

 Kari Korkman

 

  1995年,Kari Korkman创立了Luovi Productions Oy Ltd.,并开始生产袋子和笔记本电脑的产品。赫尔辛基设计周起源于2001年,在Luovi Productions Oy Ltd.悄然萌芽,当时Luovi在一个名为DesignPartners01的展览中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行李袋。这些展览于2002年在设计博物馆和2003年的电缆厂继续进行。

 

 Kari Korkman

 

  与展览同时举办的活动开始发展壮大,自然而然地开始重新思考这些活动是否可以变成一个城市的节日。

 

  为了获得一个能够共同创意的网络,促进设计,Luovi在2005年成立并注册了赫尔辛基设计周,目标是将城市发展为创意产业的环境,由此,赫尔辛基设计周正式创办成立。赫尔辛基设计周是北欧国家最大的设计节。每年9月,这个多学科协作的节日展现了来自时装、建筑和城市文化等多领域的设计。

 

 Kari Korkman

 

  2014年,赫尔辛基设计周以“走出去”为主题庆祝成立十周年。

 

 Kari Korkman

 

  2015年,主题“Time Machine”共收集了200个遍及整个城市的活动,Jätkäsaari的Lars Sonck-L3 仓库成为该节日的主要场所。

 

 Kari Korkman

 

  2016年赫尔辛基设计周共举办了256场“Better”的活动,达15.8万人次。

 

  设计节活动遍布整个城市的各种活动场所:从博物馆到市场,从研讨会厅到秘密商店。设计节还积极寻求新的空间和探索城市的新途径。

 

 Kari Korkman

 

  赫尔辛基设计周在2014年完成十周年庆典后,通过推出新的在线出版物“赫尔辛基设计周刊”,实现了全年运行。该出版物面向设计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设计爱好者,并以芬兰语和英语双语出版。

 

陈纯

 

 陈纯

 

  陈纯,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曾任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和浙江大学计算机软件研究所所长,兼任浙江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同时,他也是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他曾作为第一或第二获奖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次、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次、纺织总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是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专家,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获得者,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陈纯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从事计算机图形图象处理、计算机视觉、CAD/CAM、CSCW、人工智能、移动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60多篇,其中SCI/EI收录的有80多篇,出版专著4部;获第26届AAAI最佳论文奖(2012年),担任海量数据处理领域顶级国际会议VLDB大会主席(2014年);授权发明专利51项。

 

  在开展学科前沿的理论研究的同时,注重对国家建设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进行科研攻关。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和省部委攻关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作为项目负责人通过科研成果鉴定的项目12项,其中2项国际领先、4项国际先进、2项国内首创、4项国内领先。

 

  其中,开创研制的纺织智能CAD/CAM系统已在国内轻纺行业3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估计很多人都被“纺织智能CAD/CAM系统”唬住了。每个字单独拿出来都认识,但连在一起怎么就完全看不懂了呢?这个高大上的纺织智能CAD/CAM系统是指使用计算机丝绸印染花样设计、分色处理及制板自动化系统对丝绸印染前处理工艺加以改造,将设计师设计的彩色画稿,经光电扫描装置输入计算机,或直接由计算机产生画稿,按工艺要求完成分色图,然后经激光扫描器输出黑白胶片这么一个系统过程。它的问世大大提高了印染制版的效率和质量,并使之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它吸引了全国各地丝绸印染厂排队购买,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陈纯也因此荣获了“浙江省十大科技新星”称号。

 

  除学者之外,他同时还是上市公司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授意身为计算机学院副教授的兰德科技常务副总鲍曙新,带领一只队伍,创办上海洲信。主要经营手机游戏和信息服务等互联网电信增值服务业务的上海洲信成立不过两年,运营网络已经遍布25个省, 成为移动娱乐集团有力的技术渠道支持平台。

 

  陈老师在每年的新生见面会上都会反复强调“兴趣”和“创新”——“兴趣使然,激发研究创造力和热情”,“励志,创新,求是,一个都不能少。”正是因为这样的激情,即使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陈纯依旧保持初心,砥砺前行,不断挑战自己,也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惊叹。 也因为对创新永无止境的追求。

 

Mugendi Kanampiu M\' Rithaa

 

 Mugendi Kanampiu M\' Rithaa

 

  Mugendi Kanampiu M’Rithaa,他是南非开普半岛科技大学的工业设计师,教育家和研究员,也是Indaba Expo设计策展人。

 

  Mugendi曾经到肯尼亚、美国、印度留学,拥有工业设计和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学历以及通用设计博士学位。

 

 Mugendi Kanampiu M\' Rithaa

 

  他在世界各地旅行,在肯尼亚、博茨瓦纳、南非和瑞典任教,并热衷于社会意识设计的各种表现,包括:减缓气候变化的设计师策略、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设计、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土着知识系统、参与式设计和通用设计。

 

  Mugendi对研究“设计思维在推动非洲大陆发展方面的关键作用”有着特别的兴趣。他一直与一些国际组织保持联系,共同关注工业发展语境下设计所发挥的作用。 Mugendi是非洲第一任世界设计组织(WDO)的主席,WDO的前身是国际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会(Icsid)。他大部分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并支持全球年轻设计师实现他们的灵感,以发挥WDO对设计支持的重要性。

 

  Mugendi在2009年撰写的论文《将通用设计纳入开普敦:国际足联2010年世界杯相关活动作为社会变革的催化剂》使他获得了博士学位的殊荣。通用设计(UD)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地方都是众所周知的,是一种为更广泛的人群设计的具有最大包容性的设计方法,在全球的设计从业者和规划师中迅速普及。

 

 Mugendi Kanampiu M\' Rithaa

 

  Mugendi在2011年出版了专著《多数世界语境下的通用设计——大型体育活动作为社会变化的催化剂》(Universal Design in Majority World Contexts)。该书提到,通用设计(UD)旨在通过增加产品、服务和系统中的可及性和可用性来促进平等,以便尽可能多地包括终端用户的类别。UD能潜在地影响各种社会问题,比如健康、交通、全纳教育、体育休闲、娱乐、社会福利、包容性就业、跨代/可持续住房、包容性旅游、可及性、安全性和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问题等。UD是发展中国家新兴的学科,其作为社会变革的积极助推潜力尚未得到充分的肯定。 因此,该书讨论了UD在努力成为多数世界语境下的主流设计思想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会。通过研究UD思维的功效和关键参与者,包括在建筑/设计/残疾研究/人体工程/人因工程/人机交互/可用性研究和城市规划等多个子学科领域的决策者、学生、从业者、研究人员和教育者等,最终通过设计干预来促进更大的社会公平和凝聚力。

 

 Mugendi Kanampiu M\' Rithaa

 

  总而言之,UD提出了一种协作系统方法,以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设计态度面临社会的各种挑战,使更多的人从跨学科领域跨职能部门的协同作用中受益。

 

何人可

 

  许多刚入门的人会问,设计是什么?

 

  有人认为设计是炫与酷,但是炫只是视觉上的感受,有些东西是非常平实的。而设计的最高境界是“无形的设计”,让用户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满足的最大化、体验的最大化、价值的最大化。——何人可

 

 何人可

 

  何人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教学名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邀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2014年获得“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贡献奖金质奖章”。

 

  在他看来,设计的核心从来都是人,而不是物。因此,“以人为本”便是他的设计理念。作为一名教学名师,培养优秀的设计专业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创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何人可一贯的教学理念。如果说设计是“以人为本”,那么教学工作就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一切服务学生。他认为,给学生最好的东西不是教给他什么,而是给他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提供一个好的平台。

 

  除了学校赋予他的教师身份,在社会层面,何人可更是横跨多个领域:

 

  · 丹麦皇家艺术学院访问学者

 

  · 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工业设计学科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设计学组)成员

 

  · 国家科学技术项目评审组成员

 

  · 中共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第一批领军人才

 

  · 湖南省工业设计协会主席

 

  · 湖南省设计艺术家协会主席

 

  · 中国-意大利联合创新中心(湖南)主任

 

  · 担任包括红点、红星、芙蓉等多个国际设计竞赛主席和评委

 

  ……

 

  何人可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地域文化与社会创新相融合,同时又能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观察力和动手能力从而提高设计能力。于是“新通道”应运而生。它是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于2009年启动的一项地域文化研究与文创公益结合的社会创新活动。

 

  工作营致力于通过设计手段整合各方力量(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社会企业、农村合作社、特别是当地居民等),聚焦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独特自然生态环境与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合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优势。通过合理的村镇规划、生态旅游开发、信息与物流网络建设、产品与服务系统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综合的工作方法,建立一个国际化的设计创新联盟和基于网络的信息平台,参与式的促进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主意识和产业创新。

 

  “新通道”项目的领头人,何人可表示,老少边远地区偏远、贫穷而又富有。“我们要做的,是通过设计将当地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转换为经济价值,从而去实现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做为“新通道”一部分的《花瑶花文化创意产业精准扶贫项目》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该项目以花瑶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项目组制定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传播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创新目标及中长期行动计划,启动了地域文化研究与文创公益的社会创新活动组织。

 

  三年多来,项目组组织来自15个国家的300多名师生完成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数字影像纪录片、原生态音乐录制、建筑环境与景观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及儿童美术创作等工作,与当地居民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保护并促进了当地自然、社会、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基于挑花的文创产品产值可以达到300万元左右,孵化了4个村级合作社,提供挑花织娘的劳务费用约100万元,创造了50-80个就业岗位。

 

 何人可

 

 

 何人可

 

 

项目成果展示

项目成果展示

 

  何人可认为,千余年的文化遗产,很了不起。但它不符合今天社会的需求,特别是年轻人的需要。“新通道”项目现阶段思考的主题,是得到年轻人的认同,让年轻人来理解文化的底蕴和特色,让商品的销路更广。近日,何人可前往巴黎,参与巴黎博览会,展览新通道的产品。

 

Egon Chemaitis

 

 Egon Chemaitis

 

  Egon Chemaitis,1984年-2011年曾是德国柏林艺术大学工业设计系教授、产品和过程设计规划学院院长,2007年他来到杭州,成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德艺术学院考试委员会主席、设计专业总负责人。近十年来,Egon Chemaitis教授坚持每年至少来杭州两趟进行教学,不仅是中德学院的良师,更是我们的老朋友。

 

  Egon13岁时成为一名学徒工,每周三天进入工厂参与生产实践操作,两天回到学校学习文化课程。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逐步成长为高级技师,并获得进入大学深造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名工业设计大师。1975年Egon教授建立了Egon Chemaitis设计室,主要开展技术与家居设计。他是波兰华沙轻工业部设计顾问,2000年任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设计顾问。2015年,Egon教授还曾获得浙江省政府授予在浙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奖项“西湖友谊奖”。

 

 Egon Chemaitis

 

  自2007年以来,Egon教授一直致力于开展中国美术学院和柏林艺术大学两校的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希望通过两国顶级艺术设计院校跨文化、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培育出引领21世纪艺术发展潮流的高级艺术创作与设计研究人才。2011年从柏林艺术大学退休后,他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了合作项目上,提倡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环境保护等理念,认为“设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产品的销售,而应该贯穿于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并最终实现某种生活品质”,他为项目引入最新的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致力于让中国学生理解应该把设计视为一个不断开发的持续过程,并从生产过程的视角来审视设计本身,使学生在设计构思和动手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国际交流可以让我们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对德国和中国都是如此。” Egon教授把“德国设计”介绍给了中国,努力推动中国创意设计的重要转型。

 

 Egon Chemaitis

 

  为了说明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成就,他在柏林艺术大学组织举办展览,大力宣传中国产品,还曾专门在德国期刊《Skylepark》上刊登采访文章,对合作项目进行全面的介绍,此项目被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评为了“最佳实践项目”。2012年3月中国文化部《艺术教育》杂志刊登了项目的专题介绍;2014年该项目通过了教育部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

 

  此次DIA Egon教授从作品的初评到复评都参与其中,5月7日的总决赛中他也将担任评委,对top22的作品进行专业的点评。

 

 Egon Chemaitis

 

  在杭期间,Egon教授不仅参与中国美院教学、举办设计讲座,还曾积极参加杭州市政府组织的“创意杭州”环宇玩具设计营和国际照明设计营等活动。杭州圣泓工业设计创意园建设过程中,他献言献策,带领中德项目的学生参与园区建设,被聘为园区工业设计顾问。2014年,他指导由三位工业设计毕业生组成的设计团队LTD设计的耳机“匠”投入生产,并在杭州白马湖文创产业博览会上得到了时任省长李强的好评。该耳机参加了柏林电子展和香港电子展,不仅在中国销售,还开辟了英美与亚洲市场,被誉为来自中国的“最好的声音”。

 

 Egon Chemaitis

 

  最后,让我们跟随小编的脚步再欣赏一下Egon Chemaitis教授的其他设计作品吧!

 

 Egon Chemaitis

 

 

 Egon Chemaitis

 

 

 Egon Chemaitis

 

柳冠中

 

 柳冠中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看到这里,您可能有疑问——柳冠中教授为何受到如此多高校的青睐呢?想知道答案的话就和小编一起看下去吧。

 

  1977年柳冠中作为主要设计者,完成毛1主席纪念堂灯具设计并主持工艺、技术实施,1983年他的 “节点”设计获西德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1984年他德国留学回国后筹建了国内第一个“工业设计系”,并成为该学科国内学术带头人。1989年他的 “节点”设计获轻工业部首届工业设计一等奖,1989年他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名古屋年会邀请大会发言,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世界设计最高讲坛。1989年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设计名人”之一。可见他在中国设计学科中起到了带头的作用。

 

 柳冠中

 

 

  在理论方面,柳冠中教授提出了“生活方式说”、“共生美学观”、“事理学”等理论方法,这些理论在国内乃至国际设计界都产生了导向性影响,形成了中国自己的设计理论体系。他认为设计是创造一种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强调“创造”——使人类生活更健康、合理、有节制,要与大多数人“和谐”,要与大自然“和谐”。设计是谐调人类需求、发展与生存环境条件限制的关系,这称之为适可而止、因势利导的可持续发展之理。设计的对象表面是“物”,而本质是“事”。研究“事”与“情”的道理,即“事理”。“事”是“人与物”关系的中介,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即使为同一目的,他所需要的工具、方法、行为过程、行为状态都是不同的,使用的工具、产品乃至造型、材料、结构等当然也不同,所以把“事”弄明白了,“物”的概念就显现出来了。

 

  设计就是把“事理”研究清楚,其“定位”就是选择原理、材料、结构、工艺、形态、色彩的评价依据。这就是把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与可能——“事”作为选择、整合实现“物”的内部因素依据,即为实现目标系统去组织整合“物”的设计理论和方法。“实事求是”是“事理学”的精髓,也是设计的本质。重在“事”的研究,从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入手,建立“目标系统”和“新物种”的概念。设计的结果是“物”,但设计的出发是“事”。我们提倡“创造”,不满足模仿,必须从研究“事”入手,研究实现目的之外部因素限制,从而深入理解“事”的本质,进而创造“新物种”。这就是中国传统观念的精华——“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在教学方面,柳冠中多年来勤奋耕耘、为人师表,奠定了我国工业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教学体系。其教学、学术和设计实践活动遍布大江南北,教学教改和学术成果获国家级二等、银奖,省部级一等、二等奖和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特等、一等奖、金奖以及国际评委提名奖等,他的设计成果获西德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设计理论被德国出版界刊登,教学思想、理论、方法被国内绝大多数院校相关专业和企业采用、推广,培养的学生已在国际著名企业(如奔驰、西门子、飞利浦、大发、大众等)作为设计骨干。

 

杭间

 

 杭间

 

  杭间,著名艺术史学者、批评家、资深策展人、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国美美术馆馆长。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常务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等职。主要论著有《中国工艺美学史》《手艺的思想》《设计道:中国设计的基本问题》《中国传统工艺》《新具象艺术》《设计的善意》《原乡·设计》、《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与中国》等。

 

  这位早年想着报考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的“文学青年”,因为其兴趣的广泛,从美术到民艺到设计,从学术研究、批评到策展,从清华美院、汕头大学到中国美院,他在不断做事中,也不断拓展着人生新的选择——有些还是让人意外的选择。他认为这源于自己的性格:“第一,我不大安于现状;第二,我不愿意做重复的事情。”

 

  他长期致力于工艺与文化研究,是中国工艺美学史系统性研究的开创者,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理论批评的方式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90年代以来,他的研究转向设计历史和理论,提出重视“设计与民主”的关系和发起“中国设计史体系的研究与写作”,并着力通过策划国际国内重要设计展览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本土设计的发展。2003年他应李嘉诚基金会之邀,在汕头大学与靳埭强、王受之创建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2011年开始,奔走于北京杭州之间,转向从事包豪斯与中国关系研究,并投身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和民艺博物馆建设。作为国内“包豪斯”领域的研究学者被中国美院邀请参与研究,2012年底,杭间离开清华大学正式受聘中国美院担任包豪斯研究院院长、美术馆馆长。2015年起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他坦言自己擅长于从思想的层面切入艺术研究。相比于工艺美学,他更注重手工艺术背后的思想性,以此为中介,探究人与社会、传统以及未来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手艺的新美学不是一种风格,也不是一种样式,而是一种中介物,是大工业时代背景下探究人与社会、传统以及未来之间的关系的中介物。

 

  在中国艺术学者中,杭间是最先把“手艺”这个之前被认为是形而下的概念提升为思想层面开展研究,并在设计界得到广泛认可。他所著的《手艺的思想》成为了大型纪录片《留住手艺》的灵感来源,该纪录片成为了影响力深远的中国非物质遗产保护类纪录片;在《手艺的思想》一书中,他潜入到“器”的层面,对生活日用的“器”与“技”作文化观照,不是为着外部的客观研究,而系出于内在的心灵需要,出于生活和创造的需要。其后的《中国工艺美学史》作为中国工艺设计的重要著述被介绍到海外,他还是当年具有广泛影响的译著《留住手艺》(盐野米松著)的最早引进者。近年来,评论集《设计的善意》则致敬霍金的《大设计》,一方面重拾“设计”的原初,反思“被设计”的“原罪”,另一方面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重思何为设计,设计为谁。

 

 杭间

 

  除了是著名艺术史学者、博导、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身份外,他还是一名资深策展人,策划的相关展览有:“天工开物:江南乡村工艺的世界”(杭州,2015);“包豪斯:作为启蒙的设计”(北京,2014);“从制造到设计:20世纪德国设计”(深圳,2013);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墨西哥当代艺术特展(北京,2011)、“美学城市-上海艺术设计展”(上海,2013);第一、二届中国设计大展(深圳,2015、2012);“仁:设计的善意” 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北京,2011);“90年: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文献展”(北京、上海、汕头,2010-2011);中国大陆设计新青年展(香港,2009);“岁寒三友:两岸三地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设计作品展”(汕头,2006)等。

 

  作为DIA两届组委会副主席,他认为借助这个大奖的平台,可以让世界范围的设计师、设计作品充分交流、学习,引进一批好的设计作品,在浙江实现成功转化,提升浙江制造水平;同时激发本土的设计机构、企业设计部门、设计师,提升国内工业设计的观念和方法,让其符合当下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作者:家具设计课堂 发布时间:2020.01.12

家具设计课堂是国内做家具设计在线教育的线上培训机构,初入家具设计行业的准家具设计师建议在此技术提升。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您想找一份高薪设计类的研发工作,或许家具设计课堂能帮您实现您的初衷愿景。报名学习QQ:415284424。

系统化培训家具结构设计师从家具设计课堂开始

家具设计圈致力于打造卓越的家具设计师人脉圈子,为家具设计师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合作的圈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