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
来源:设计癖
电影《实习生》中,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本,在以「高龄实习生」身份再次进入职场时遇到了一位胖胖的小伙伴。而这一老一少对于自己的桌面排放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放在桌面上的基本都是工作用品,钢笔、笔记之类的;而小胖子放在桌面上的基本都是些极具个人风格的摆件。
「无纸化」越来越盛行的现代社会,大家对于桌面工具的要求已经不再是「以实用性为第一位」,反而更加追求「个性化、风格化」——某种程度上说,这反而和古代的文人雅士的做派有些相似了。
当然,我们也不是为了「个性」就完全舍弃了「实用」,还是有很多能够平衡「个性」「实用」的桌面工具。
Andrea Rekadlidis将意大利的五个著名地标建筑做成了工作的辅助工具,因为设计师本人非常厌恶那些「无用」且「媚俗」的旅游纪念品,而这种纪念品既有纪念意义,同样也有实用价值。
这个用来放置铅笔的笔架,取材于著名的米兰大教堂
这个笔筒的原型大家都知道,只不过这次不会有人用它做思想实验了
万神殿又怎样,还不是把「笔屑」收了起来
曾经是万众狂欢的斗兽场,现在不过是个收纳器具而已
都灵国家电影博物馆,自带磁性……嗯,博物馆确实是有吸引力的啊
这些物件是抽取了原型最精炼的造型要点,因为Andrea同样希望人们能在看到这些工具时,稍稍动下脑筋,仔细回忆这里是自己去过的哪个地方。毕竟,回忆比风景更加美丽。
来自俄罗斯的两位设计师Nasya Kopteva和Sasha Braulov同样瞄准了自己国家的建筑,但是他们没有选择那些充满东正教风格的华丽建筑,而是选择了俄罗斯的一系列「先锋派建筑」。
这个胶带收纳装置,取材于1930年的莫斯科圆形浴场
这个磁性纸夹则取材于建于上世纪20年代Melnikov House
这把标尺的原型则是建于1928年的红旗纺织厂的烟囱
原型为1935年的莫斯科Raysoviet大楼,然而我真的没想到着竟然是个放橡皮的物件
这个笔架和手机支架的组合,还原了1930年的莫斯科纺织学院公共住宅
这个笔架和手机支架的组合,还原了1930年的莫斯科纺织学院公共住宅
这个装有卷笔刀的名片盒则是以圣彼得堡通信工业工人文化宫为原型
事实上被设计师当作灵感来源,并不只有意大利和俄罗斯,就连古希腊文明和玛雅文明也未能逃过设计师们的法眼。伦敦的设计师Klemens Schillinger就把这两个古文明的装置转换成了各种各样的桌面工具。
当年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就莫名地偏爱混凝土这种材料……虽然到底自己也没能在自己的设计当中应用这种材料,但是这不妨碍我对混凝土材料的向往。
而Umn Design(这是一家中国工作室)则做出了一组混凝土文具,在「禁欲」的气质之中,居然还能感受到一丝中国风味混入其中,实在是妙啊。
做模型是设计专业的特色,不可不品尝啊。然而自己的精心设计的线条,真的不一定能够确实的做出来:建模打印?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自己动手,可怎么能裁切准确呢?
Shih-Yen Lo就设计了一套纯手动的切割工具:包括多种切割、测量、固定……全部一条龙服务。
钢笔,很多人喜欢;三棱尺,很多人必须要携带,于是就有了Ensso这样一枝独特的钢笔。
有这样一支钢笔在手,就能画出精确又有逼格的钢笔图纸了。
家具设计课堂是国内做家具设计在线教育的线上培训机构,初入家具设计行业的准家具设计师建议在此技术提升。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您想找一份高薪设计类的研发工作,或许家具设计课堂能帮您实现您的初衷愿景。报名学习QQ:41528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