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
■陈祖建1 何晓琴2 Chen Zujian1 & He Xiaoqin2
(1.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1; 2.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商业美术系,福建福州 350001)
摘 要:本文结合中国传统竹文化与竹编艺术的特点,研究竹编饰面家具的开发与设计途径,提出基于需求、形态、文化等三方面的设计途径,以期用创新思维方式来表现传统竹编技艺,使之与现代家具生产工艺相结合,用新的设计手法来进行现代竹编织饰面家具的开发设计。
关键词:竹编织;家具设计;设计途径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raditional bamboo culture and bamboo weaving,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design ways of bamboo weaving decorative furniture and recommends design approaches based on three aspects such as requirements, morphology, culture. Hope to impress the traditional bamboo craft with innovative way of thinking
and combine with modern furniture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design the bamboo weaving
furniture with new design approaches.
Key words: Bamboo weaving; Furniture design; Design approach
竹编饰面家具,是以竹编饰面胶合板为面层,以木质材料为基层,通过现代板式家具生产工艺制作加工成的现代家具新样式。其装饰面层是根据织布的肌理,以竹子为主材料,用上、下挑的方法编织的竹材板。竹编艺术作为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成熟高超的编织技艺。用不同的编织方法可以形成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结合花鸟、山水、人物图案的编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竹编饰面表面肌理丰富,图案各异,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美的编织纹样与现代板式材料相结合, 形成丰富的视觉元素,竹编织板作为家具的零部件,可应用在柜类、椅凳类和床类等家具中,给家具本身带来自然的生机。竹编饰面家具设计的实现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得以实现。
1 基于需求的设计途径
设计是为了满足一定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变化、科技的进步、社会思潮的演变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外部环境以及人们思想观念两个方面。因而, 不同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人们对外物的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可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环境需求,二是社会需求,三是个体的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环境,造成了生态的破坏, 反过来也深刻影响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面对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矛盾,在开发设计竹编饰面家具时,要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根据个体的需求,可以进行不同人群的细分,分析不同阶层的生活特点, 列出需求的共性与个性。例如运用人体工效学的原理对家具的功能尺寸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同时关注不同人群的具体特性,有的放矢,增强设计的针对性[1-3]。
1.1 绿色低碳设计
家具的绿色低碳设计是一种设计观念上的变革,它是人们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也体现了设计师对社会责任感的回归。它将设计的着眼点放在家具的功能、材料及工艺创新、人与环境协调关系上,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所有影响家具设计的综合因素。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产品使用价值的延续性、产品的资源回收以及可持续再利用的永续性。在竹编饰面家具设计中关注人类的活动给自然环境增加的生态负荷,并采取措施来减弱这种负荷。例如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后续的竹编家具生产过程中由于能量和资源的消耗所带来的环境负荷;在家具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能源消耗所造成的环境负荷;在家具产品使用过程中有害物质的超量释放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在家具产品消耗终结时废旧物品回收与处理时所造成的环境负荷等。竹编饰面板式家具的绿色低碳设计主要体现在\"Reduce—减少”、\"Recycle—再循环”、\"Reuse—再利用”三个方面。
\"Reduce—减少”就是对材料的最大限度的利用,以此来减少物质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如生产的竹编织部件产品采用农户+工厂形式,即利用农户的闲暇时间来编织产品,再将竹编织部件产品集中回工厂做下一工艺过程的加工。在产品的设计中精简流程,在生产环节减少消耗,在流通环节降低成本,在消费中减少污染。
在设计中实现\"Recycle—再循环”。在竹编饰面家具设计时引入模块化产品的概念,即板件模块化、部件模块化,即要求在家具系统的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通过某种确定的模块关系来形成家具整体,从而实现局部的替换。在设计竹编饰面家具时注重其家具部件结构的完整性,注重家具主体可替换性结构的严整性,确保家具的部件可以在不破坏整体结构的前提下,可以简便地从家具的主体上拆除并更换,从而实现家具部件再循环利用。
“Reuse—再利用”理念是指在全社会形成对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的共识,使再生产品的消费理念为人们所接受。在进行竹编饰面家具设计时,注重创新传统家具结构,使竹编饰面家具部件与材料的回收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运用回收材料(如竹编工艺)进行家具再生产的设计,促进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增值和永续利用,使得资源再利用的家具为市场所接受。
1.2 定点设计
定点设计就是把要解决的问题强调出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设计家具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变化。人们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变化中,在特定环境下对家具的品类、造型、功能、材料就有了新的需求,通过研究这种需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将需要解决的问题逐一列出, 从满足社会需求着手,能够发现竹编饰面家具创新的切入点。例如书桌的基本功能是供人们伏案学习、工作,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变化,对于书桌的功能界定,能否增加其他的因素,尤其在SOHO模式下,能否使其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如何来实现这种需求?能否根据室内空间的大小进行重组变换? 一些办公设备如电脑、打印机、扫描仪等如何放置、收纳?等等。通过分析社会发展对家具产品提出的新的要求,能有的放矢地寻求改进的方案,为进一步的创新设计提供思路。
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在进行竹编织饰面家具的开发设计中,可以把人们对家具产品的一切要求、希望列举出来,找到希望点比较集中的功能和特征,将其作为设计活动的目标。通过对希望点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现有资源和条件的限制,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也可以针对当前人们在使用家具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收集目前存在的缺点,例如由于家具原材料不合适、设计缺陷或是生产误差造成的显性缺点,或是由于设计和技术的进步原因而导致的原有设计产品的缺陷,研究它们存在的原因, 探讨改进的可能性和方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从而达到创新设计的目的。
1.3 人性化设计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工作、学习的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导致人们精神紧张,经济的发展带来环境的破坏,人们对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环境的需求,也对家具产品的开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竹编织饰面家具采用天然的竹丝篾片编织出各式的图案纹样, 清新的肌理和自然的外观,能够满足现代人追求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同时以其天然、绿色的材料特性营建出一个健康、环保的生活环境。
竹编饰面家具设计的结果是创造一种新的产品形式,其功能与形式都应该符合各种需要,包括满足使用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各种需要。与绿色设计原则中的“3R”强调设计的技术因素相比,人性化设计原则强调的则是设计的精神文化因素,将人的情感融入设计中,关注产品与人的情感因素的结合,让技术的发展围绕人的需求展开,是技术与人性的结合。
在竹编饰面家具设计中以人的精神享受和心理情感为目标,追求技术与情感的平衡。将满足不同人群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关注不同人群的行为心理、感知能力、人体尺度和审美情趣,尊重和满足个体的需求,使得家具设计符合人性化、个性化的需求,这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性化设计原则的本质。在生理层次方面,注重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份、层次进行人群细分的设计;在心理层次方面,关注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民族习惯、风俗传统等因素,设计从人性出发,充分尊重个体,促进“人一产品—环境”的和谐发展,以此给使用者带来更多舒适愉悦的心理感受和审美体验[4]。例如,在竹编饰面家具色彩设计方面,竹编织大多使用竹子本身固有的色彩,但是有特殊要求、在特定场景中使用的竹编织也可以经过色彩的加工处理。比如在婚庆嫁娶等场合使用的家具可以使用涂上红色等喜庆色彩的竹编织饰面板,有些文字图案的竹编织可以根据具体用途加以色彩的涂饰。
2 基于形态的设计途径
形态设计可以从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两方面进行。感性方法以直觉为主,理性方法以分析和构成为主。在进行形态设计时,当我们要判断各个形体之间的呼应关系,审视造型的整体美感时,单纯运用抽象的语言难以完全描述,这时更多地是依赖于我们的感性,运用感性的判断来选择在视觉上感觉更好的形态。理性的方法以分析和构成为主。分析就是把形态分解成各个设计要素,以把握产品形态的组成要素。构成就是研究这些造型元素之间的关系,以把握它们成为整体的组织方式。我们分析一个产品的基础形态,可以从形态设计的基本形如三角形、方形、圆形等通过构成方法产生需要的基本造型要素。在实际运用中,理性与感性的方法相互结合,共同在设计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面对自然界丰富的生物造型时,可以通过感性方式对事物进行模仿、联想,开拓思维,进而,运用理性方法,对各项设计元素进行分析,确定设计的方向[5]。
2.1 仿生设计
仿生设计是以仿生学为基础,在设计中自觉地向生物界或者已知的形体中寻求设计启迪,对现有存在物的结构、功能、形态进行模拟的一种设计观念方法。大自然形态万千的生物是形态设计的天然资源库,师法自然, 在自然中发现美、欣赏美、运用美,自然是形态设计的最好来源,我们可以通过模仿自然进行竹编饰面家具的形态设计。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有意或无意地不断从自然界中得到启示,并将其原理应用到设计中。自然生物优美的形态、独具特色的功能机制,这些都带给人们无尽的启迪,在设计的过程中,加以模仿应用,开发出新颖的竹编饰面家具产品。如根据背篓或者篮子的形状编织而成的座椅可以应用在茶馆家具或者主题室内空间中。在观察自然和欣赏自然中,选择美的自然形态,分析其形态特征,结合设计的目标,将自然形态进行改造,进行提炼,将其应用到家具产品的形态设计中。在这一过程中,通常运用简化、提炼、几何化的方法,自然界中并没有绝对的直线或是圆,这些只是人们对自然的抽象,通过把自然形态的线条、体块等细节进行简化,对自然形体进行提炼和简化,用几何形体来表现,体现出一种简化和秩序感。它能够有效地发挥竹编饰面家具产品的功能,同时容易产生一种自然的亲近感。
2.2 联想设计
联想设计是通过从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时产生的心理现象来产生创意,把联想思维具体化为不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技法,用以指导设计师的创新设计方法。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复杂多样的联系,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人的思维中,会形成不同的联想,在事物对象、特征以及联想等概念、语意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链,由此展开联想,获取更多的新构思。例如建筑形式和结构在家具形态设计上的应用,这一点在哥特式家具上体现尤为明显,将大量的哥特式建筑元素融入到家具形态中,家具作品成为了建筑的缩影。此外,可以通过在两个不相干的事物中找到连接点,如:花——花形——镂花的柜子,春节——装饰——剪纸的椅子,把这些联想通过竹编饰面应用到现代柜类家具产品的创新设计中,能形成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家具产品[6]。联想法要求在思维活动的过程中, 对思考的时间、空间等方面不加限制,以此来激发创意。联想是思维的延展,是其他设计方法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
2.3 替代设计
替代设计是对产品要素进行分解,通过分析比较,将主要的元素提取出来进行替代方案的思考和联想,以形成新思路、新产品。产品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需求的变化,产品的新旧更迭是不可避免的,一些产品和技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下难免被新的产品和技术取代,这也是设计发展的必然,如材料的替代。工业革命之前,在农业社会,家具产品是采用天然材料制成,材料和制品的对应关系相对固定。进入到工业社会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各种的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金属、塑料、玻璃钢等新材料不断面世,材料的替代能够充分发挥材料本身的特性来拓展产品,挖掘材料在造型设计中的潜力,材料的更新也为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通过有意识地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来创造新产品。在当今人们更加关注绿色环保、文化内涵的环境下,竹编织饰面材料的运用,很好地契合了人们对家具用材的需求,材料的更新总能为我们带来新的设计思路。竹编饰面家具体现出的质朴外观结合深邃的传统竹文化,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环境的诉求。在设计中通过对传统家具材料的替代,来创造出新的家具产品,同时关注环境问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竹材在家具造型设计中的潜力,丰富家具的形态设计。
3 基于文化的设计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竹文化作为其中的分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松、菊被称为“岁寒三友”,竹子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格和高尚精神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文化的惯性会造成一定的审美定式,岁月的流逝、文化的传承必然在产品的设计制作中留下印记,竹编饰面家具在创新设计的过程中,立足于民族特色,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编织纹样、色彩的选择以及家具造型的设计,而不是随波逐流,以期设计制作出充分体现独特的富有文化气息的家具产品。
因此在竹编织饰面家具的开发设计中, 可以充分利用传统竹编织以及竹雕、竹刻字画的特征,充分挖掘中国竹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提升家具设计的附加值,形成具有中华传统文化气息的家具式样。如在竹编织纹样和色彩的设计方面,通过不同颜色竹篾编织出的纹样例如“福禄满堂”“五谷丰登”等吉祥用语和纹样,将其运用在竹编织饰面家具的表面装饰中,体现了对于美好生活期许的人文气息和民族的厚重感,带来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气息。
3.1 地域性设计
人类发展的历程中,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会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传统竹编的设计与制作是凭借个人的记忆、师徒间的技艺承袭来完成的,设计方案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同时,伴随着手工制作的过程,随着手工艺者个人情趣、民俗发展而加以细节的调整。不同的地域地貌,势必产生区域文明的差异,形成家具品类、材料等特性的不同,呈现出独特的乡土气息,彰显出浓郁的人文特色。任何一个民族的设计文化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
竹编织文化的形成是逐渐积淀的过程。各类的编织方式、编织图案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产物,它是为了满足使用者的精神需求而出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文明的进步程度都会对竹编织装饰风格产生影响。竹编织文化除了在地域上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也会以某一地区为中心,伴随着区域间文化的交流向周边传播扩散,同时,产生相互的借鉴与交融,形成具有明显地域性的文化特色。竹编织文化的发展, 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文环境息息相关。特定的地域形成的民族有其特定的文化传统,这种特性是千百年文化系统的积淀,非一朝一夕而成就的。正是这种特性中的元素形成了家具设计的风格与内涵,构成了特定文化系统的独特组成部分。由于地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各种具有明显差异的民族文化体系,存在着不同的设计元素或蕴含设计元素的潜在题材,而这些都是能够引发出独特的、区别于其他设计的因素。
在竹类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对竹材的利用在漫长的岁月中,容易形成悠久的民族工艺传统,反映出一定地域的人们的审美意识情趣和艺术表现形式,在家具设计中,总能看到造型中所蕴含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因此在竹编织饰面家具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根据区域文化的差异,因地制宜,从家具的品类、功能和材料特性等方面,进行竹编饰面家具的开发设计。
3.2 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
中国竹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社会。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竹编器具,随着社会的发展,竹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高超。竹编织艺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堪称世界一绝,汇聚了手工艺人独特的构思。由于各地域地理位置的差异,适合生长的竹种不同,各类编织竹材的使用使得各地区竹编的类型、风格呈现多样化的一面。
中国传统竹编织一直以其精湛的手工艺、独特的使用材料、奇妙的制作思想而备受世人的关注。竹编饰面家具的编织饰面部分具有很强的手工工艺继承性,精湛的竹编织技艺能够提升家具的附加值,体现传统文化丰富的底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手工艺正逐步被机械化、规模化。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手工技艺的师徒传承模式也使得许多传统的民间技艺濒临失传。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竹编饰面家具的设计要注重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设计原则。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标准也在发生变化,对于传统的手工技艺的需求和审美随之改变。在进行竹编饰面家具的开发设计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传承的工艺、技法和内涵方面进行创新和改变,在保持传统制作技艺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设计风格进行创新,顺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结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意识,设计出符合大众品位与审美情趣的新产品,以创新带动传承。
(责任编辑:吉 湘)
参考文献:
[1]许柏鸣.当今中国家具设计的现实与思考[J].家具与室内装饰,2009,(8):14-15.
[2]陈祖建,关惠元.现代中式家具的存在问题及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4-107.
[3]许美琪.现代主义设计的启示[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4,(7):16-17.
[4]黄达,张浩钰,王翔宇.竹材细分在家具设计中的装饰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8):100-101.
[5]陈祖建.竹木家具造型特征的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1):81-83.
[6]宓胜杰,刘驰,徐翠霞,等.竹元素在现代家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竹子研究汇刊,2015,(1):59-62.
基金项目:福建省2012年科技重点项目(k5312006)
作者简介:陈祖建(1969-),男,教授,研究方向:家具新产品设计与开发、设计评价及园林家具设计,E-mail:837013593@qq.com
引文格式:陈祖建,何晓琴.竹编饰面家具设计的实现途径[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1):63-65.
注:本文来源于《家具与室内装饰》2016年第1期
家具设计课堂是国内做家具设计在线教育的线上培训机构,初入家具设计行业的准家具设计师建议在此技术提升。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您想找一份高薪设计类的研发工作,或许家具设计课堂能帮您实现您的初衷愿景。报名学习QQ:41528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