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
网授培训费
¥4800报名学习国内学术界的传统观点认为明代著名的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的珍贵木材随着西洋航线的开通,源源不断进入中国。郑和下西洋极大地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丰富了中国官方与民间对珍贵木材的选用和珍藏。在中国北方登州港发现的明代4方大型珍贵木料,材质为紫檀木、黄花梨木、铁力木,其尺寸之大,国内罕见。其中紫檀木舵杆与郑和下西洋有关。
1984年在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的紫檀木舵杆,长8.2米。
眀代舵杆喜欢选用铁力木
登州港(蓬莱水城)是我国北方著名古港,其历经千年仍在使用,原因是历代不断地疏浚清淤,历史上最大的清淤工程是在1984年和2005年。
1984年4月,在登州港(蓬莱水城)清淤工程的淤泥中,发现一块大型明代木材,木材长8.2米,被加工成方木,木材分大、小头,大头宽43厘米,高48厘米(见图1)。在头部凿有9厘米的圆形穿孔。小头宽37厘米,在小头处刻有3行文字,共48字:“黄字三百十五号,壹根长二丈八尺,厚一尺二寸,舵头破心,闪脚破开一尺五寸,巴节三个。永乐十年六月□□日进四百料。”木材上的“永乐十年”“舵头破心”等刻字表明,该木材为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造船选用的舵杆构件。
1984年4月1日,在登州港(蓬莱水城)登瀛桥南部西岸2米深的淤泥中,出土了一块古代大型木材,长4.5米,宽0.69米,高0.3米。4月6日,在同一地点附近的1.7米深的淤泥中,又出土一大型古代木材,长3.1米,高0.49米。
在2005年登州港(蓬莱水城)清淤工程中,再次出土明代舵杆,舵杆长9.23米,宽0.65米,厚0.38米,在舵杆头部刻有一行文字:“二百一十六号,壹根长□丈□尺□□□。”舵杆的头部开有穿绳孔,穿绳孔长11厘米,宽9厘米。舵杆经过了加工,被加工成上窄下宽,上厚下薄的方木。
1984年登州港清淤工程后,蓬莱县文物部门将三块珍贵船材取样,送到北京的中国林科院木材所请腰希申先生进行了鉴定,古舵杆用材为紫檀木(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另两块木材为黄花梨木(降香黄檀 Dalbergia odorifera T. Chen)。有意思的是,时隔20年后的2005年,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了古船船材和舵杆用材,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木材工业研究所刘秀英、陈允适先生来蓬莱取样,回京后腰希申先生再次参与古舵杆木材的鉴定,舵杆为铁力木(格木 Erythrophloeum fordii Oliv)。2012年4月,笔者为三块珍贵船材鉴定之事与腰希申先生联系,75岁的腰先生仍然在木材所工作,他思路清晰,对蓬莱三块船材的鉴定记忆犹新,再次给予了确认。
从国内发现的明代船材文物看,许多官方木料上大多刻有文字编号等,如南京宝船厂、登州港(蓬莱水城)出土的明代木材莫不如此。登州港(蓬莱水城)紫檀木舵杆编号就是依据《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 “黄”字头来编号。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的紫檀木、铁力木舵杆带有编号,显示出官方管理机构对于珍贵船材的严格管理程度,甚至连“巴节三个”均仔细标明,也说明当时对于海外而来紫檀木的珍视程度。
目前,我国发现的一批古代舵杆,除了在登州港(蓬莱水城)1984年发现的长8.2米的紫檀木舵杆,2005年发现的长9.23米的铁力木舵杆。还有1957年在南京市宝船厂出土长11.07米的铁力木舵杆,现展览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登州港和南京宝船厂南北两地共同发现的铁力木舵杆,表明眀代铁力木船材尚充裕,眀代造船在船舶的关键部位喜欢选用铁力木作为舵杆。此外,1989年,在江苏太仓出土的元朝6.05米海船舵杆。2003~2004年,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了长10.10米和11米的舵杆,现于南京市博物馆和南京宝船厂遗址公园进行展览。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的紫檀木舵杆,与南京宝船厂历年发现的三件舵杆式样相同,其出土二十余年来,先后历经中国船史界众多专家学者的考察,均认定为明代舵杆。
郑和下西洋前中国曾大量引进紫檀木
我国传统观点对于明清紫檀木的产地,素有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两广等地的说法。但是,近年来经周默先生等紫檀木专家实地考证,实际上自古至今紫檀木原产于印度南部地区。登州港(蓬莱水城)出土的明朝永乐十年(1412年)紫檀木舵杆,与永乐年间郑和开通西洋航线后,郑和船队抵达印度时间相同。近年来,我国著名造船史专家席龙飞先生提出,郑和船队的大型宝船出现于郑和第三次下西洋以后,而蓬莱永乐十年(1412年)紫檀木舵杆,恰好出现于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在中国北方登州港,发现并保存郑和下西洋的紫檀木船舵,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登州港在明朝初期繁盛的运输景象。十分巧合的是,盛产紫檀木(Pterocarpus santalinus L.F)的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Karnataka)与安德拉邦(Andhra Pradesh)紧邻古代的古里国(Calicut,今译“卡利卡特”),再往南就是柯枝国。如果郑和船队或私人海上贸易船队从古里、柯枝装运产于印度南部的紫檀木也是合情合理的。
唐代是中国兴盛时期,紫檀木大量地进入中国,其原因之一与佛教的传播有关。唐代辩机《大唐西域记赞》中记载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在经过天竺一座城池时:“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无陀衍那王之所造也。昔如来在仞利天经夏为母说法,王思慕,及请目连将巧工升天观佛颜容止,还以紫檀雕刻以像真容,世尊下来时,像迎佛,即此也。”可见印度的紫檀木佛像,给玄奘等取经者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唐代开始引进大量的紫檀木,流行用紫檀木雕刻成佛像进行敬奉。从此中国成为继紫檀木原产地印度之后,世界上使用紫檀量最多的国家。
唐代的紫檀制品对日本的遣唐使、留学僧等影响极深,并作为珍品输往日本。保存在正仓院日本国宝之一——唐代镶螺钿琵琶,被视为重要文化财产,历经千年,珍藏至今。据说使用紫檀木制作的琵琶,其音质奇妙,别具韵味。唐代诗人张籍在《宫词》中描述:“黄金捍拨紫檀槽,弦索初张调更高。尽理昨来新上曲,内官帘外送樱桃。”记载了紫檀木琵琶的奇妙之处。
元代,中国的紫檀木作为大宗商品输往东亚的日本、朝鲜。1976年,在韩国新安海域发现的元代沉船,沉船上装载紫檀木多达1017根,紫檀木放置在舱底用以压舱。笔者作为最早接触新安沉船紫檀木的国内人士,在韩国国立海洋遗物展示馆的仓库内,测量了这批紫檀木,紫檀木大多数为实心,长度在30~200厘米。其最大的紫檀木周长为45~70厘米,但数量较少;大部分紫檀木周长在20~32厘米之间。目前,这批紫檀木在韩国木浦市的国立海洋遗物展示馆新安沉船展厅,与沉船同时对外展出。
蓬莱紫檀木船材刷新“紫檀无大料”说法
国内学术界的许多著名学者认为,全国范围内紫檀木没有大木料。《紫檀》专著的著者周默先生说“我接触紫檀木二十多年,小头直径最大的有53厘米的(长度为260厘米),最长的紫檀木约390厘米左右。”多年从事明清家具研究的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胡德生先生介绍到:“故宫现存紫檀大器中,板宽很少有超过20厘米的。”《明清家具研究》的作者,已故著名明清家具研究专家王世襄先生曾说:“从见到的紫檀原材料及家具上的板材来看,直径或板材在一尺以上的绝少。”近年来,周默先生曾亲往印度南部的古德伯林区,看到紫檀木的老树桩直径在67.95厘米,还见到了直径44厘米的紫檀木树干。他认为由于印度林区运输困难,紫檀大料在印度本地用于建房或提取染料而使用殆尽或过度采伐,致使来到中国的紫檀大料寥寥无几。
然而,在蓬莱的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长8.2米的大型紫檀木料,应以说明郑和下西洋航线的开通,在明代永乐年间海外的大型紫檀木,经过辗转抵达北方的登州港,因其历史机缘而保存至今。蓬莱长8.2米的紫檀木,即是郑和下西洋的见证,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大的古代紫檀木之一。
登州港(蓬莱水城)发现明代紫檀木、黄花梨木、铁力木等珍贵木材用于造船,其优良材质保证明代海船的卓越性能,可见郑和船队在船舶材质上,有条件选用世界上最优质的木材来造船,使得船队的抗风浪能力、耐久性必将优于外国船舶。而8.2米长紫檀木舵杆的出土,刷新了传统“紫檀无大料”的观点,说明至少明代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期间,国内不可否认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大件紫檀木。登州港明代紫檀木能够穿越历史保存至今,实属国宝级文物,十分珍罕,其历史与科学价值将日益显现。
韩国新安沉船有3类大宗商品,分别为瓷器、铜钱、紫檀木。沉船上的紫檀木为13至14世纪世界贸易史上迄今发现最多的贸易紫檀木,说明当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为重要的紫檀木国际贸易港。引人注意的是,在1017根紫檀木中,发现有53人次制作标识,标记文字主要为汉字和拉丁文字(数字)。新安沉船紫檀木上拉丁数字的发现,证明了元代紫檀木贸易中有着海外商人的身影。紫檀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印度、中国与东亚海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责任编辑:红木家具圈 )
家具设计课堂是国内做家具设计在线教育的线上培训机构,初入家具设计行业的准家具设计师建议在此技术提升。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您想找一份高薪设计类的研发工作,或许家具设计课堂能帮您实现您的初衷愿景。报名学习QQ:41528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