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
网授培训费
¥4800报名学习制作家具时,最重要的还是木工工艺,它赋予了家具形、神、韵,让家具变得更为好看且有气韵。今天老良红木就给大家讲讲这些巧夺天工的木工工艺。
硬木家具盛行的年代,让优良传统的木工加工手艺更为精湛。在木工行业中,流传着这样一条规矩,即“工木不离分”,也就是说,木工技艺水平的高低,往往是分毫之差。不管是榫卯的厚薄、松紧,兜料的裁割、拼缝,还是用料的尺度、粗细,线脚的曲直、方圆,均为直接体现木工手艺的关键之处,也是决定家具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所以,木工工艺要求做到料分和线脚都得“一丝不差”,因为不管是“出线”,还是“进一线”,均会导致视觉效果的差异性;兜接和榫卯都得实现“一拍即合”,因为稍有出入或者歪斜,就会影响到家具的质量。
在苏州地区木工行业中,直到今天还流传着“调五门”的故事。传说,以前有一位手艺特别出众的木工匠师,一天,他被一家庭院的主人请去制作一堂五具的梅花形桌和凳。这位木工匠师按照主人的设计要求制成家具以后,为了将自己手艺的高明之处体现出来,让主人更加放心和满意,就撒了一把石灰在地上,然后将梅花凳放在上面,顿时压出来五个凳足的脚印。然后,他按照这五个脚印的位置,一个个地进行凳足调换。四次转动,每一次这五个凳脚均正好落于之前印出的灰迹中,没有丝毫的偏差,这家庭院的主人看后连连称赞。
(1)工艺与构造的设计
在木工手艺中,有不少的工艺和结构的加工都需要匠心独运的构思,特别是不同种类的榫卯工艺,既要做到熟能生巧、灵活运用,当然还要做到构造合理。家具中往往会利用榫卯的构造来使薄板或者些构件的应变能力得以增强,从而防止出现横向丝缕易断裂、易豁开等现象。对于部分家具的镂空插角,木工匠师们融会贯通了45度攒边接合之法,把两块薄板各起槽口,出榫舌后再进行拼合。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地防止了用一块薄板时插角因镂空而易折断的危险发生,而且还提供了插角两直角边均能够挖制榫眼的条件,只要将桩头插入,就可以完美地与横竖材接合起来。
因清式家具造型与明式家具造型存在着差异,家具形体构造通常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家具的制造工艺方面已经形成了不少新法,比如太师椅等有束腰扶手椅越来越多,木连做的椅腿和坐盘的接合工艺已经变得十分复杂,当然也有着更高的工艺要求。这类椅子的成型做法,必须一丝不苟、按部就班,大体有四步:第一步,先将前后脚与牙条、束腰的连接部分各组合成两边的框架但需要注意的是,牙条两端起扎榫、束腰是落槽部分,这样做是为了使接合后的牢度加强;第二步,把椅盘后框料与牙条、束腰与椅盘前牙条、束腰同步地接合,且接合至两边的腿足,合拢后形成一个框体;第三步,先连接接合椅盘前框料与椅面板、托档,再和椅盘后框料入榫落槽,摆至前脚、牙条上,对入桩头以后一定要拍平,接着是,面框的左右框料从前后与两侧框料入榫合拢,其中,后框档做出榫,而前框料为半榫;第四步,将背板、搭脑和两边的扶手安装起来。
(2)科学合理的榫卯结构
工艺合理精巧,榫卯制作是制造家具最为关键的方面。在长时间的实践以后,后期家具中榫卯的基本构造,在一些实际做法上已经和明式家具榫卯稍微存有了差异。比如,丁字形接合时的“大进小出具体说来就是,开榫的时候将横档端头的二分之一做成暗榫,将另外的二分之一做成出榫,与此同时,将柱料凿出相对应的卯眼,这样做是为了便于柱侧另设横档做榫卯时可以完成互镶。通常情况下,后期家具已不再采用该方法,往往是一面做暗榫,一面做出榫。又如粽角榫的运用,根据情况的不同做出不同的变化后,与形体结构和审美的要求更加符合。但在一种橱顶上,粽角榫的变体做法又很明显,为和顶前出现束腰的形式相适应,在顶前部制作凹进裁口形状,贴接收缩的颈线和抛出的顶线,使效果呈现出特殊性。该种类型构造内部结构尽管依然采取了粽角榫的做法和原理,但在外表方面已不再呈现粽角形。还有就是,如传统硬木家具典型的格肩榫,通常情况下,硬木家具是不做小格肩的。大格肩的做法,往往会采用虚肩与实肩相结合的做法,也就是说,把横料实肩的格肩部分锯掉一个斜面,而相反的竖材上就会呈现出一个斜形夹皮。这种造法既因开口加大了胶着面,又不会因为让出夹皮的位置而剔除掉太多,且加工起来十分方便。江南的木工匠师们将该种格肩榫称作“飘肩”。
在分类上,家具常用的榫卯可以分几十种,大致可归纳为格角榫、插肩榫、楔钉榫、裁榫、出榫(通榫和透榫)、燕尾榫、走马榫、长短榫、来去榫、托角榫、粽角榫、抱肩榫、套榫、扎榫、勾挂榫、穿带榫、夹头榫、银锭榫和边搭榫等,通过合理的选择,凭借着不同种类的榫卯可将家具的各种部件作横竖材接合、直材接合、平板拼合、板材拼合交叉接合和弧形材接合等。按照部位和功能要求的不同,在做法上也各有不同,但变化中又有可循的规律。自清代中期后,不同地区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巧妙之处和不同的方法,比如,抱肩榫的变化、插肩榫和夹头榫的变体等。
有的人会觉得,精巧的榫卯是用刨子来加工进而实现的,事实上,除槽口榫使用专门的刨子外,别的也都凭借凿和锯来加工进而实现。根据榫眼的宽狭,凿子分好几种规格,匠师们可以选择使用。榫卯般不求光洁,只需平整就可以了,榫与卯要做到“不紧不松”才可以。其实,松与紧的关键之处还在于长度要恰到好处。我国传统硬木家具运用榫卯工艺的成就,即为用榫卯替代了铁钉和胶合。与铁钉和胶合来比较,榫卯结构则牢固坚实很多,还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对部件进行调换,不仅可以拆架,还可以装配,特别是将木材的截面都利用榫卯接合而使其不外露,将材质纹理的整齐完美和协调统一都保持住因此说,清料加工的家具才可以达到出类拔萃的水平。我国传统家具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明朝时期,就具有了将硬木家具的装饰、制造和材料集于一身、融于一体的物质驾驭能力。毫无疑问这对全人类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十分巨大的贡献。
(3)木工水平的鉴别
要对一件家具木工手艺的水平进行全面的检查,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丰富经验,“摸、看、听”即为常用的方法。其中,摸,是凭手感触摸是不是舒适、顺滑、光洁;看,是看家具的选料是不是纹理一致,是不是做到了木色,看线脚是否清晰、流畅,看从外表至内堂是不是同样认真,看结构榫缝是不是紧密,看平面是不是带有水波纹等;听,是用手指对各个部位的木板装配进行敲打,根据所发出的声响就能够对其接合的虚实度进行正确的判断。家具历来注重这种被人们叫作“白坯”的木工手艺,要知道一件十分出众的家具,往往不上蜡、不上漆,就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水平。
(4)传统的木工工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工技艺的精巧卓越,当然离不开得心应手的工具。家具制作时所用的木工工具主要有凿、锉、锯和刨。因为硬木具有坚硬的木质,所以刨子所选的材质,以及刨铁在刨膛内安放的角度,都特别讲究。
由明代宋应星所编著的《天工开物》当中,就记载了一种被人们叫作“蜈蚣刨”的工具,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木工工艺中无法缺少的一种专用工具,在制法方面和旧时的制法是相同的,“一木之上,衔十余小刀,如蜈蚣之足”。如今的民间匠师们将它称为“铧”。在使用它的时候,应该一手握柄,一手捉住刨头,然后使劲地往前推,这样就能够获得“刮木使之极光”的良好效果。
在木锉中,有一种工具被人们称为“蚂蚁锉”,木工们往往用它作为局部接口和小料的加工处理工具,也是一种被用来作为“理线”的有效专用工具。有的人觉得圆、曲、凹、凸、斜、直的各种线脚都是凭借专用的线刨刨制出来的,实际上,有不少线脚的造型都无法离开这样的一把小蚂蚁锉,可以说,蚂蚁锉在技师手中的功能简直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
家具设计课堂是国内做家具设计在线教育的线上培训机构,初入家具设计行业的准家具设计师建议在此技术提升。跟阿忠学家具设计,月薪8000只是起步!您想找一份高薪设计类的研发工作,或许家具设计课堂能帮您实现您的初衷愿景。报名学习QQ:415284424。